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后现代社会理论贝克的社会学理论.docx

    • 资源ID:12508       资源大小:64.5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人民币2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后现代社会理论贝克的社会学理论.docx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的社会学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致力于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与吉登斯、拉什合著的自反性现代化以及何谓全球化等等。贝克的著作在欧洲被认为是极具洞察力且极具争议的理论,由于学术界和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贝克成为一名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他不仅努力对面临的问题做出社会学的、科学的阐释,而且还影响了公共事务的进程。一、 风险社会理论(一) 关于风险问题的争论关于风险问题的争论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它最早源于对与环境相关的风险事件的讨论,由此社会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整体出现在关于人类安全的争论中。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提出风险问题,到目前对风险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风险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大约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到现在,这一时期人们展开了全方位的风险讨论。在这一阶段,对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玛丽·道格拉斯、詹姆斯·肖特、尼古拉斯·卢曼、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和斯科特·拉什等等。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二) 阶级社会与风险社会的不同在贝克看来,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断裂,在 20 世纪后半叶之前的现代社会是古典工业社会,即阶级社会,而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风险社会,它取代了古典工业社会。如果说工业社会的轴心原则是财富的生产,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那么风险社会的轴心原则是风险的生产,风险生产的逻辑统治着财富生产的逻辑。贝克指出,只要从短缺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发生,就会出现一种实质性的社会变迁,它将使我们远离原先的思考和行动模式。两者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上: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1.社会运作逻辑不同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的运作逻辑是社会生产的财富是如何以不平等的、但又合法的方式实行分配的;而风险社会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呈指数增长,使危险和潜在的威胁释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被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所替代。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但两者关涉不同的利益分配逻辑。社会财富分配处理的是人们渴望得到的稀缺物品,而风险分配处理的是人们所不需要的现代化的负面影响问题。财富获取的肯定逻辑对应着风险转嫁、规避、否认和再诠释的否定逻辑。尽管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和媒介与财富的分配有着系统的差别,但风险和财富一样也是以层级或阶级而定的方式分配的。在这种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相互重叠。与财富一样,风险附着在阶级模式上,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聚集在上层,而风险聚集在下层。就此而言,风险不是消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所不同的是,在阶级地位上,是存在决定意识;而在风险地位上,是意识决定存在。不过,在全球性风险的推动下,这种等级式的阶级分配逻辑会被打乱,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出现风险分布平均化的趋势。2.社会价值体系的不同贝克指出,阶级社会在它的发展动力上仍旧与平等的理念相联系,而风险社会则与安全相联系。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意味着“不平等的”价值体系被“不安全的”价值体系所取代。平等的乌托邦包括很多实质的和积极的社会变迁目标,而风险社会的乌托邦仍旧是消极的和防御性的。基本上,人们不再关心获得好的东西,而是关心如何预防坏的东西;阶级社会的驱动力是:我饿!而风险社会的驱动力是: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的形式标示着一个社会时代,在其中产生了由焦虑得来的团结并且这种团结形式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但是焦虑的约束力量如何起作用甚至它是否在起作用,仍是完全不明确的。3.风险性质不同1)阶级社会的风险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可感知性和可计算性;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全球性、不可感知性和无法计算性。贝克指出,风险是一个与危险相对的概念。危险与自然灾害或神的惩罚相关,而风险则与人的各项决定紧密相连,即与文明进程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相连。风险是一种社会构想,是一种社会定义,主要是通过知识、公众、正反两方面专家的参与、对因果关系的推测、费用的分摊以及责任体系而确立起来的。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这意味着,自然和传统无疑不再具备控制人的力量,而是处于人的行动和人的决定的支配之下。可以说,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而风险社会的风险一般是不被感知的,并且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程式中(如核威胁和食物中毒) 。换言之,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绝不是具体的物,它们是看不见的,也是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风险社会中,风险源于工业的过度生产,与早期工业风险相比,核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和基因工程的风险,既不能以时间也不能以空间被限制,又不能按照因果关系、过时、责任的既存规则来负责,与此同时,它们也不能被补偿和保险。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风险,是工业化的一种大规模产品,而且系统地随着它的全球化而加剧。2)阶级社会的风险只是作为“残余风险”而存在,而风险社会的风险则居于核心地位。贝克指出,在工业社会阶段,民族国家在对进步与秩序的追求中,尽管承认风险的存在,但它是作为“残余风险”而存在的,并为成为公共讨论的主题或政治冲突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进步的观念、工业生产、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财富生产。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风险概念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风险意识已被普遍接受,而进步意识原则上已经被打破。当前工业社会的制度生产并合法化了它们不能控制的危险。工业社会已把自己看做并批判为风险社会。一方面,这个社会依旧按照老工业社会的模式做出决定并行动;另一方面,产生于风险社会发展中的争论与冲突正在附加于利益组织、法律制度和政治之上。3)阶级社会中,消除风险的方法是“污染者补偿原则” ,而风险社会中却出现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在阶级社会中, “污染者补偿原则”是认识和消除风险的方法,换言之,坚持对因果关系进行严格验证成为现代科学理性的核心;然而在风险社会中,这一方法导致了对工业造成的文明污染和疾病最大限度地无视和最小限度的承认。由于污染源过多,导致无法追究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结果带来了一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这一现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现代社会的制度高度发达,但是它们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难以承担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解决的责任;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无法准确界定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反而利用法律和科学作为辩护的利器而进行“有组织的不承担真正责任”的活动。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就无法预测的后果的模式而言,从工业社会向现代性的风险时代的转变在无意中悄悄地,且难以抑制地发生在已变得自发的现代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风险社会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因为工业社会不证自明的真理,即对进步的共识与对生态后果与危险的疏忽支配者人们与制度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社会并非政治讨论过程中可以被接受或拒绝的一个抉择,它经由对后果与危险毫不知晓的自发的现代化过程的自动运行而产生。总而言之,这一切潜在地产生了对工业社会的基础破坏的危险。(三) 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1.风险社会的焦点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对贝克而言,风险社会的研究焦点并不是集中在“自然”或者“自然的破坏”上,也不是集中在“生态学”或“环境问题”上。事实上,风险社会的研究目的是为生态问题提供一个社会学分析的概念框架,即将生态问题当做社会的内部世界问题而不是环境或者外部世界问题来对待。这个框架超越了社会和自然的二元论划分,即自然、生态和环境等不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风险社会的中心主题和分析的视角是必须处理我们文明内部的人为的不确定性:风险、危险、副作用、可保险性、个体化及全球化。风险社会的标志是由社会决定和生产出来的危险破坏和取消了福利国家现存的关于风险计算的既定安全体系。据此,贝克描绘出了风险社会的轮廓:把生活和思考紧紧地系缚于工业现代性之上的坐标体系性别之轴、家庭之轴和职业之轴,对科学和进步的信念开始动摇,同时机会和危险的新的黎明正在形成之中。2.风险社会的八个理论要素1)风险与风险的定义风险并不指被引发的危害,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的特性。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感知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风险的感知和风险是同样的东西,文化的感知和定义构成了风险,因而两者是一回事。 “不再但还没有”这种独特的显示状态就是风险概念所要表述的。因此,风险社会学是一门关于潜在性和可能性判断的科学。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风险陈述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某事物,可以说是一种“数学化的道德” 。作为一种数学计算的程序,风险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定义以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关。对贝克而言,所有的风险陈述都处于真实的事实和并不存在的未来之间。4)在风险社会中“人为的不确定性”使阶级社会的“控制逻辑”失去效力。在现代性早期,风险和对风险的感知是现代性中占统治地位的“控制逻辑”的无法预期的后果。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由民族国家在技术上控制的一项社会规划,帕森斯将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建构秩序和控制的企业。以这种方式,各种后果风险,被制造出来,它们对民族国家的控制主张产生了疑问。这不仅是因为风险的全球性,也因为风险诊断的不确定性和内在的模糊性。由此,那些在现代性第一阶段中驾驭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安全与控制的解释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正在失去其真实性。在风险范畴的帮助下,我们试图对未来拓殖的越多,它就越脱离我们的控制。在世界风险社会中不可能再使风险外化。在现代性的第一阶段,风险基本代表了一种计算不可预知的后果的方式,即为了使不可预知的事物成为可预知的,风险微积分学发展了相应的形式和方法来加强对风险的计算。但在自然变得工业化和传统变得可自由选择的程度上,出现了新类型的不确定性,即“人为的不确定性” 。在此情况下,许多限制和控制风险的常识转化成了对不确定性和危险的扩大。因此,风险社会对以秩序为基础的控制逻辑提出了挑战,它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我们对自己制造的风险的有限控制的能力上。换言之,风险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在人为的不确定的状况下如何做出决定。这种人为的不确定状况不只是知识基础不完全的结果,也是更多的知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5)风险社会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知识与无知的合成” 。“知识与无知的合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的风险评估;二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或行动。在此意义上, “人为的不确定性”也具有双重指涉:一是指风险源自无知或由无知构成;二是指更多和更完善的知识正在成为新的风险的来源。在现代性的第一阶段,无知通常被理解为“尚未知道的知识”或“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的知识” ,即理解为潜在的知识。无知的问题从其对立面知识中得到了理解。而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认识的无能变得更重要了。这种认识的无能不是选择的对错与否或瞬间的疏忽问题,二是不同的专家团体的主张相互冲突的问题,即高度发达的专家理性的产物。在这种“不知”不断增长以及无知随着现代化知识接踵而来的背景下,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这一问题凸现出来。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应对我们的无知或认识的无能?怎样在人为的不确定性中及其之间做出决定?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6)风险社会中风险问题的特征是根本性矛盾新的风险类型同时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或全球地区性的。在风险社会的世界中,控制逻辑从内部崩溃了。因此,风险社会是一个潜在的政治社会。正如贝克所言,风险问题的特征是没有确定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它们的特点是一种根本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可能性计算加以领会,但却不能通过这种方法消除。风险问题的根本性矛盾使其有别于从定义上说倾向于明确性和可决定性的秩序问题,在明确性缺乏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技术可行性失去信心几乎是必然的。因此,风险社会理论并不是主张或鼓励在风险和认为的不确定时代里回复控制的逻辑。这是现代性第一阶段的简单措施。在世界风险社会中,控制逻辑从根本上受到质疑。这就是为什么风险社会可以变成自我批评的社会的一个原因。7)风险社会关注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以及知识和影响之间的区分。这种争论和区分对于理解世界风险社会所面对的“不确定的全球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影响的含义并不必然地和起因的含义相联系。同时,危险的传递与运动经常是潜在的、内在的,这种社会无形性,意味着风险问题与其他诸多政治问题不同。风险只有被清楚地意识到,才可以说它们构成了实在的威胁,而且这包括文化价值和符号以及科学论证。所以,是社会感知和结构使风险成为“现实” ,它们的实在性是同通过根植于前进中的工业和科学生产与研究程序的“冲突”而喷发出来的。风险知识与一个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的知识结构是紧密相连的。依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发达工业生产的后果和危险现在“是全球的” ,而依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观点,世界风险社会不是以一种问题的全球性为基础的,而是以跨国的话语联盟为基础,即在公共空间中声明全球环境问题的议事日程。换言之,现实主义者把重点放在世界风险上,而建构主义者则强调风险社会。对贝克而言,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在对世界风险社会的处理方法和解释方式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究竟采用何种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选择,即一个为想要实现的目标而选择适当的手段的问题。贝克提倡一种自反性的现实主义观点。这种观点第一次找到了理解“现实性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源泉,它揭示了自明性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问题是怎样被削减的,可选择的解释是如何被藏进黑箱的等等。8)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与“混合世界”相关世界风险社会的概念与一个自然与文化间的明确差异缺失的世界相关。贝克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超出二分框架思想的混合世界中。 “混合”世界的概念对于理解新事物是必要而非充分的。与其说“混合”是一个正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负概念。它以某种方式表达了它不是什么不是自然,不是社会,但是它缺失没有表达它是什么。贝克建议我们克服支配我们思想的“不” 、 “超越”和“后”等等。综上所述,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融化” ,至少从表面上看来较为刚性的环境。与大多数的现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代社会理论不同,风险社会理论形象地描绘了现代性环境的偶然性、矛盾性以及对政治进行重新安排的敏感性。(四)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贝克指出,由于现代风险的高度复杂性、广泛影响性和危害的全球性,因此,风险治理的主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由个别的民族政府来承担。过去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风险治理机制已不能适应“世界风险社会”对风险治理的要求,因为全球化在增大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和管理风险的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国家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的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量的不到跨国性机制的有效约束,当出现了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风险时,缺少有效的世界性的机构来弥补这个“权力真空” 。在新的风险社会中,应该建立起双向沟通的“双向合作风险治理模式” ,在政府、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之间构筑共同治理风险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建立起资源、信息交流与互补的民族内部平台,在各民族政府之间突破国界构筑起共同的治理风险的国际网络和国际间的信任关系。建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五) 小结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理论模型的建构体现了当代西方思想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策略,即确立一种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新的理论框架。风险社会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新阶段,将工业社会中隐性的、居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威胁以显性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凸现出来,即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这些副作用成为风险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风险社会的理论模式我们看到,这些潜在的威胁不仅难以察觉、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而且也不是科学所能决定的,更无法依据工业社会体系自身的制度化标准来处理和消化。相反,它暴露了工业社会本身深刻的制度性危机,即尽管种种副作用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它无法在现代化自身的制度框架中解决。换言之,并不是我们对风险的恐惧不足,而是我们意识到了风险的大量存在,但是利益原则的驱动下,我们很难放弃对既得利益的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原则获得了制度上的支持。因此,风险社会理论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悖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是日益清楚地意识到前方的危险,但阻止这些危险或缓解其危害性的能力却在逐渐减弱。这就是拉什所说的“自反性的极限”的观点。因此,风险社会理论实际上对自工业化以来一直运行的制度基础提出了挑战,或者说不断增加的风险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理性反思能力,而且也促使我们对理性能力本身进行了反思,这种自反性的增强,促使我们寻求一种制度上的突破。二、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一)第一次现代性和第二次现代性的划分诚如现代化消解了 19 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承担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正在形成之中。处在工业社会道路上的现代化,正在被一种工业社会原理的现代化所代替。不过,我们正在见证的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现代性的开端,这是一种超越了古典工业设计的现代性。贝克据此将现代性分为第一次现代性(古典工业社会的现代性)和第二次现代性(自反性现代性) 。1.第一次现代性第一次现代性用来描述以民族国家社会为基础的现代性,其中社会关系、网络、共同体主要是从地域意义上来理解的。第一次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体现为:集体的生活方式、进步、可控制性、充分就业和对自然的开发。用于分析第一次现代性的概念框架建立在三条原则的基础上:(1)第一条原则是社会学的地域局限性,即社会学的观念及其概念都植根于民族国家这个“集装箱”之中;(2)第二条原则是服从某种既定的社会集体,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他生活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3)第三条原则是进化原则,西方社会代表了一种功能上先进的社会。2.第二次现代性贝克指出,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这样一种景象,第一次现代性进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变得尖锐化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始料未及的,且是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来的第一次现代性的副作用,它们对第一次现代性的前提提出了挑战和质疑。贝克将这些挑战称之为第二次现代性。首先,那些确保第一次现代性延续下来的原则都成了问题,如社会的地域性、民族的国家线等等。这样,社会成员及社会机制所拥有的解答现代化进程引发问题的所有答案便面临着各种挑战。其次,第二次现代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大多数的发展都是第一次现代性被极端化以后产生的副作用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来自某种政治进程或某场自觉的革命,也不是人们对此作了决定,而是由于动力引发了这些结果;另一方面,得到单独处理的这些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引发了一种新的境况,对此我们毫无准备。这些变化的起源植根于迄今的现代化动力的框架中,但它同时超越了这些框架,造成了基础的变化,造成了一种范式的变化,促使我们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阐发出新的概念,同时发展出新的社会与政治机制,以便为这种挑战寻找合适的答案。贝克指出,全球化、个体化、性别革命、不充分就业和全球风险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过程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第一次的、简单的、线性的、工业现代化成就的无法预测的后果。在此意义上,第二次现代性又被称为“自反性现代性”或“激进的现代性” 。它们以一种既非人们愿意、又非人们预期的方式,暗中削弱着第一现代性的根基,并改变着它的参照框架。实际上,在第一次现代性中最基本的关于可控制性、确定性或安全性的想法土崩瓦解了。 一种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的新的资本主义、新的经济、新的全球秩序、新的社会和新的个人生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活正在形成。因此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意义上说,哦我们需要一种范式的转换,一种新的参照框架。这不是“后现代性” ,而是第二次现代性、自反性现代性。(二)何谓自反性现代化?1.含义“自反性现代化”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这种创造性毁灭的对象不是西方现代化的革命,也不是西方现代化的危机,而是现代化的胜利成果。如果说简单现代化归根结底意味着由工业社会形态对传统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那么自反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贝克指出,自反性现代化应该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性的道路。贝克提出“不会发生革命但却会出现一种新社会”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社会学的基本信念相抵触。他认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不适源于资本主义的危机,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的胜利成果。从一个社会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过渡可以是无意的、非政治的,可以绕过所有政治决策场所、路线冲突和党派论战。这就意味着削弱社会结构力量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正常的现代化过程和进一步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正式凭借其内在活力暗中削弱着阶级、阶层、职业、性别角色、核心家庭、工厂和商业部门在社会中的形成,当然也削弱着自然的技术经济进步的先决条件和连续形态。在这个新阶段中,进步可能转化为自我毁灭,一种现代化削弱并改变着另一种现代化,这便是自反性现代化阶段。2.自反性与反思贝克对“自反性”与“反思”进行了区分,进而区分了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的反思理论。1)首先, “自反性”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反思,而是首先指自我对抗。现代性从工业时期到风险时期的过渡是不受欢迎的、看不见的、强制性的,它紧紧跟随在现代化的自主性动力之后,采用的是潜在副作用的模式。可以说,风险社会的格局是由工业社会的自信主导着工业社会中人民和制度的思想和行动而产生的。风险社会不是政治争论中可以选择或据斥的选项,它出现在对其自身的影响和威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自主性现代化过程的延续中。后者暗中积累并产生威胁,对现代社会的根基产生异议并最终破坏现代社会的根基。2)其次,自反性现代化阶段包含反思阶段,但反之则不然。贝克指出,他所说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自反性”并不是指对现代性的反思性、自我相关性和现代性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的自我指涉性,也不是指社会学经典意义上的自我辩护和自我批评;相反,现代化利用自主的现代化力量挖了现代化的墙角,这是意料之外的,也是看不见的,因此没有反思。贝克认为,我们应该把自主的、不受欢迎的、看不见的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化的过程成为自反性。它既非个人化的,也非有意识、有目的的;与此不同,反思是个人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且自反性包括反思。同样,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在某些情况下也包含着现代化的反思理论,但反之则不然。具体而言,自反性和反思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的前提。社会越是现代化,能动者越是能够获得对其生存的社会状况的反思能力,并据此改变社会状况。与此相对,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越是深入,工业社会的基础便越是受到消解、消费、改变和威胁,而且这一过程可以超越知识和意识,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发生。贝克认为,现代化的反思理论(认知理论意义上的自反性现代化)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即向现代性的另一时代的过渡可以在无意中、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发生,它绕过了工业社会中的主导范畴和理论。3)此外,对贝克而言,现代化的反思理论的核心是乐观主义的,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是中性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没有这种乐观主义,也没有悲观主义,它的结论是中心的,也更加复杂,它采纳了“现代性的矛盾情感” ,即现代性的自反性能导致对工业社会的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的反思,但并非必然如此。在贝克那里,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并不是关于危机的理论或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也不是关于衰落的理论,而是关于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导致的工业社会的意外的、潜在的抽离和再嵌入理论。从方法论上说,这意味着现代化对工业现代性的自我应用。作为一种对时代的诊断,这意味着现代性的自反性不仅导致了文化取向的危机,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导致了后工业社会出现了根本性的制度危机,它使关键性的制度全部失去根基和历史合法性。因此,自反性现代化并不以自我毁灭为目标,而是以工业现代化之基础的改变为目标。(三)自反性现代化的后果1.个体化贝克指出,正如宗教改革时期人们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样,在风险社会中人们从工业社会时期的确定性和生活模式中获得了解放。在工业社会的架构内,工业主义的轴心阶级、核心家庭、职业工作的模式以及人们对科学、进步、民主的信仰,在自反性工业社会中开始动摇和瓦解。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基础性的转变,这不只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且涉及到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者的关系的变迁。在所有富裕的西方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中,一个个体化的过程发生了。这一过程瓦解了历史延续性的经验,其结果是人们丧失了传统的支持网络,不得不依赖于他们自身和自己的个体命运,即风险、机会和矛盾。因此,个体化意味着工业社会的确定性的瓦解及为缺乏确定性的自我和他人找到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压力。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后现代社会理论贝克的社会学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丁老师)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