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北大国际关系考研:战后国关史(最终笔记).pdf

    • 资源ID:16910       资源大小:1.15MB        全文页数:8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大国际关系考研:战后国关史(最终笔记).pdf

    1 / 85 2009-2010 学年度战后国际关系史笔记(完整版) 目录 第一讲 冷战 . 4 什么是冷战?( 1947-1989, 1991.12.26 是最后结束的时间) . 4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各国的观点都不一样;美苏各不同,和其他国家也不同 . 4 前苏联 . 4 西方国家:将与苏联看法的最大不同是把冷战看成一种状态,而非政策 . 4 中国:政策及政策实施所造成的状态 . 4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4 苏联:主流观点认为冷战开始于二战后 . 4 美国(西方国家):观点更多 . 5 中国 . 5 3.冷战的分期 . 6 4.冷战的起源 . 6 美国方面(研究最多,三派观点): . 6 苏联(俄罗斯)方面 . 7 中国方面 . 8 第二讲 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 . 9 表现 1: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 9 表现 2: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 . 10 表现 3: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 . 11 表现 4: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 争夺第三世界 . 11 表现 5: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 12 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 40 年代) . 12 1.五国和约问题(略) . 12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重要) . 13 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 15 1.赫鲁晓夫将与美国缓和放在首要的位置 . 15 2.日内瓦首脑会晤(比较简单):战后第一次首脑会晤 . 15 3.戴维营会谈 . 16 4.U-2 飞机事件: 1960 年 5 月 1 日,美苏蜜月结束(可能考名词解释) . 16 5.维也纳首脑会晤(此时第二次柏林危机已经爆发了) . 17 6.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1961 年(前两天保研面试的题目,危机处理) . 18 7.古巴导弹危机 . 20 2 / 85 三、七十年代的美苏 关系 . 23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由 50 年代的全面对抗到 60 年代开始缓和) . 23 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 很大程度与经济有关 . 24 3.美苏缓和的实现 . 25 4.美苏缓和的表现 . 26 5.美苏缓和的终结 “卡特主义”的出笼 . 27 6.对美苏缓和 及其影响的评价 . 28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很重要) . 29 (一)新冷战时期 . 30 1.大力支持反苏力量,大力支持阿富汗和波兰 的反苏行动 . 30 2.军备竞赛 登峰造极 . 31 3.技术战和经济战 . 33 4.在全球的激烈争夺 . 34 5.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 34 (二)新缓和时期 . 35 1.频繁的首脑会晤 . 35 2.在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中采取强硬姿态 “ 里根主义 ” . 35 3.军控领域的对话与谈判 . 36 4.阿富汗问题的解决 . 36 第三讲 冷战中的热战 . 38 一、朝鲜战争 . 38 1.朝鲜分裂 . 38 2.朝鲜战 争爆发 . 39 3.中国抗美援朝 . 41 4.朝鲜战争的影响 . 43 5.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 . 45 二、越南战争 . 47 1.越南战争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又一场热战 . 47 2.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卷入是逐步深入的,可以分为如下 5 个阶段 . 49 3.越南战争中的大国因素 . 51 4.越南战争的影响 . 52 三、中东战争(略,未讲) . 52 四、阿富汗战争( 1979 年 12 月爆发) . 53 1.阿富汗战争爆发的背景 . 54 2.阿富汗战争的过程 . 54 3.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 54 第四讲 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 . 55 冷战的结束 . 55 3 / 85 1.东欧剧变 . 56 2.德国统一 . 59 3.华约瓦解 . 62 4.苏联解体 . 63 第五讲 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72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 72 1.“单极格局论” . 72 2.“单 -多极格局论”、“复合格局论”、“一超多强论” . 72 3.“多极格局论” . 73 4.“过渡时期论” . 73 二、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 73 (一)关于两极格局的瓦解 . 73 (二)关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 74 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 . 75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 . 76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 78 1.国际经济新秩序 . 78 2.国际新闻新秩序 . 79 3.国际政治新秩序 . 79 四、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 82 1.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冷战思维的影响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 82 2.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 . 83 3.文化因素在国际 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 . 83 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大大增强 . 84 战后国际关系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个是冷战时期,一个是冷战后时期。冷战时期是45 年,特别是 47 年到 89 年之间的国际关系;冷战后时期是从 89 到现在,包括 89 到 91 冷战结束的过渡期。设计三方面:历史、现状和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冷战的起源,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冷战时期的重大国际事件,冷战的结束及其影响,冷战后的事件和大国的调整。 4 / 85 第一讲 冷战 什么是冷战?( 1947-1989, 1991.12.26是最后结束的时间) 冷战一词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形容德国对法国的神经战,与现今概念不同 。1947 年 9 月 美国政论家沃尔特 · 李普曼发表冷战一书,该概念逐渐被接受 。 冷战的定义到现在还是存在着争议,目前国内学术界认为: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时间、主角,即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状态)。冷战实际的影响非常大,持续了四十多年,影响广泛,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等各个层面的影响。持续的时间长,涉及面广,影响深 刻。 最大的影响是人们的思维模式固化 “冷战思维”。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 各国的观点都不一样;美苏各不同,和其他国家也不同 前苏联 最权威的解释,前外长葛罗米科外交辞典第三卷,代表的官方和学术界, 1986 年出版,定义为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美国为首等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政策;美国进行冷战的目的是断送二战的积极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的主要特征:加紧军备竞赛,建立包围苏联的军事基地,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反共反苏宣传;冷战的实质:试图阻 止世界革命的进程,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特别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后果:军备竞赛、阻碍各国交流等。 该定义的特点:时间短 认为 60 年代后开始缓和,但现在认为缓和是冷战的一部分 ;只认为是一种政策 ; 使用批判性的政治语言 美国搞军备竞赛,建立包围和威胁苏联的军事基地,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 。 西方国家:将与苏联看法的最大不同是把冷战看成一种状态,而非政策 A.冷战是东西方特别是美苏之间的一种冷漠麻木的冻结状态; B.冷战是一种敌对的战争状态但又没有爆发大战。在西方世界眼中,冷战是东西方之间充满地适于 紧张,但又未能造成武装冲突的状态。双方在政治上进行对抗:外交争吵、心理战、经济战、军备竞赛等等; C.英国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定义: 二战后美苏及其盟友间公开而有限的敌对状态,只在政治、经济宣传方面,很少借助武力 ; 中国:政策及政策实施所造成的状态 辞海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帝国主义国家把他们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成为冷战。冷战史 (刘金质) 中的定义:既把它看成一种政策,也看成一种状态。 美苏争夺全球利益,遏制与反遏制所形成的国际体系 。 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苏联:主流观点认为冷战开始于二战后 A.葛罗米柯: 学术和官方普遍看法开始于 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主义”。苏联认为“杜5 / 85 鲁门主义”的实质就是 公开表明 和共产主义作斗争 ,从盟国变成敌人 。 杜鲁门主义: 背景: 希腊、土耳其政局变动 ; 时间: 1947 年 3 月 12 日 ; 内容: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共产主义进行反击,对希腊、土耳其政府进行军事、经济援助 ; 影响: 是美国二战后首次公开放弃与苏联合作的盟国政策,将其看作敌人。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 式破裂。 B.阿尔巴托夫:开始于 1945 年 8 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因为他认为冷战是美国对苏联的核威慑 ,核威慑也是冷战的开始。 C.雅科夫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设计者):开始于 1917 年 11 月,十月革命后,两种社会制度存在以来 美国(西方国家):观点更多 A.开始于 1917 年 十月革命后西方对苏俄的封锁和制裁 ; B.开始于两次大战期间( 1919 年至 1939 年),这期间,美国长达 16 年不承认苏联 (不承认中国 23 年) ,阻止苏联进入国联,西方国家通过慕尼黑阴谋试图祸水东引, 苏联推行两套体系的政策, 通过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企图祸水西引 ; C.第三,冷战开始于二战期间,热战与冷战同时进行,虽然有战时同盟,是盟国,但是基本矛盾没有调和,如德国进攻苏联后美英法 缺乏对苏联真正的信任,典型表现是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很晚,以消耗 苏联; D.开始于二战之后, 1946-1950 年间,这期间苏联建立情报局,与东欧整合; 第一次 柏林危机; 苏联支持朝鲜北方进攻南部引发朝鲜战争 。标志是: a.1946 年 2 月 9 日的斯大林演讲,提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各种政治、经济势力在现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自然结果,意思是战争有可能再次发生,将美国作为假想敌 。 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战争的发生是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世界各种经济和政治势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危机的结果。在二次大战中,苏维埃国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证明“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这一演说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 b.1939 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1946 年 3 月 5 日,丘吉尔“ 铁幕演说 ” (但英国当时是美国的重要伙伴,人们还是更愿意从美国身上找到开始的标志) 地点: 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 ; 内容: “ 和平 砥柱 ” 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 “ 扩张 ” ,宣称 “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 ,苏联对 “ 铁幕 ” 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 “ 绥靖政策 ”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 “ 侵略 ” ; 影响: 反映了实力下降的英国已经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单独起作用,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抗衡苏联,也符合美国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为杜鲁门主义公开做了舆论铺垫。 中国 冷 战的开始时间还是二战之后。学术界比较权威的看法,认为还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作6 / 85 为冷战的宣言比较合适。杜鲁门主义主要就是防范共产主义和渗透。 冷战标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走向公开的全面对抗。 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 : A.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 ,主要在美苏之间进行,其他盟国跟随他们 二战时,美苏两国是盟国,尽管有矛盾 。美苏之间在二战之后才视对方是真正的敌人。 B.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 二战后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之前社会主义影响力有限 。真正意义上的两种制度斗争激烈起来从十月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在 世界推广之后,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称为全球的冷战。 C.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 欧洲的均势是在冷战后形成的,美苏之间有均势才能够维持冷战: 以德国为界,两种政治制度在东西欧间形成均势,有清晰的地理范围,势力相当 3.冷战的分期 现在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分为五个阶段: 47-48 是开始阶段 ; 49-62 是扩张时代; 63-79是缓和时期; 80-84 是新冷战时代, 85-91 是 结束的阶段。 4.冷战的起源 美国方面 (研究最多,三派观点) : A.传统派 ,出现于 50 年代 ,很早 ,占优势 比较右,冷战的罪魁祸首 是苏联, 是苏联挑起了冷战。 因素包括: 第一, 苏联的极权主义、一党制 ; 第二, 苏联意识形态的扩张 ,包括马列主义扩张性,搞输出革命,占领东南欧;第三,历史上沙俄的扩张本性的传统 和苏联对它的继承; 第四,斯大林个人因素 冷战的偶然性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斯大林是 偏执 狂,不正常 ; 第五, 二战后的力量对比和国际结构 。结论是苏联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责。 美国方面对自己的定位是, 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避免大战再次爆发,不得已采取非战争手段对抗苏联威胁,美国行为是对苏联扩张的自卫反击。苏联将东南欧占领,擅自扩大势力范围,有可能将共产主 义强加给欧洲,美国在冷战开始方面没有责任 。 这个观点强调苏联的侵略性、进攻性和残酷无情。认为苏联在东欧的行动破坏了战士同盟的协议和谅解,苏联随时准备进攻西欧,把共产主义强加于欧洲。这个观点包括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的依据。美国的这个观点把自己择得很干净,自己是面对苏联的进攻被迫进行反击。这派在美国依然具有市场。 代表性人物:阿瑟 · 小施莱辛格冷战的起源,外交季刊 1967 年 10 月 该主张又分为: a.保 守派 : 传统派里面的保守派是更为偏右的,认为美国的反应不够强硬,没有采取强硬措施阻止苏联的进攻。 b.自由主义 派: 比较温和, 肯定美国政策,认为遏制政策很到位 、恰到好处 ,符合美国利益 。 7 / 85 B.修正主义派 ,流行于 60 年代 修正传统派观点,对苏联外交政策肯定,否定美国政策,冷战的责任在于美国 ,是美国的错误造成了冷战的爆发 。试图从美国政治、经济利益等制度层面解释冷战原因: 二战后美国是要通过军事力量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和自己的独特地位导致了冷战的爆发,美国领导层为满足国内垄断寡头 ,构建有利于美国的秩序 ,利用战后有利地位推行全球霸权,建立开放帝国主义。 苏联卷入冷战是被动的,二战后苏联外交政策是温和的,现实的,负责任 的, 西方的好战政策引起了苏联反击 。修正派完全对传统派进行颠覆。 代表人物: Williams,美国外交的悲剧 ; 沃尔特 · 拉夫贝,美国、俄国和冷战 。 出现的原因:与国际环境有关 。 该主张又分为: a.激 进派 :美国的制度本身是冷战的根源, 认为美国在国际要建立自己主导的新秩序导致冷战, 将苏联视作敌人 ; b.温 和派 : 强调领导人个人的因素, 杜鲁门及其周围的人对冷战负主要责任,这是偶然的因素, 杜鲁门政府改变了和苏联结盟的路线, 他们抛弃了罗斯福的政策,改变了与苏联合作的政策。 如果罗斯福在,冷战可能晚点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 杜 鲁门误解了苏联的政策,否决了苏联在东欧的合理利益,态度敌视而粗暴 ,无视苏联的利益和要求,对苏联构成明显的威胁,迫使苏联进行冷战。 C.后修正主义派 (调和派),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影响很大。 代表人物:加迪斯 修正了修正主义派的观点,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把传统派和修正主义派的观点融合起来。认为研究冷战不是找责任,而是要找到真正原因是什么。后修正主义派人为不能感情用事或者带着偏见研究冷战。这个派别的特点是吸收了前两种派别的优点,找到了自认为公正的观点。他们认为冷战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苏各自行为方 式的互动,国内政治 ,双方都推行了教条主义政策 ;领导人的品行;国家利益和制度等等。后修正主义的做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战后初期,领导人都教条主义,冷战的成因双方都有,不是一方造成的。后修正主义认为, 苏联战后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并向南欧推进,这一行为破坏了谅解 ,使战时同盟的瓦解。苏联的不断扩张造成西方的恐惧。西方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总之,认为 主要是苏联的错,进攻性,损害西方利益,倾向传统派 。 苏联 (俄罗斯) 方面 苏联方面和俄罗斯方面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要晚于美国,成果比较有限。 国内无独立学术研 究,起步较晚,戈尔巴乔夫年代才开始,之前的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研究,冷战是因为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苏反共政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公开性原则,学术界观点发生变化, 谢纳尔戈纳德提出了外交新思维,对外交进行反思, 重新评价过去的政策,认为过去意识形态太强,简单化,政策不恰当。 苏联反思的结果是,冷战的起源是 苏联战后制定的外交政策 过于意识形态化,强调斗争8 / 85 性,没有必要的妥协,太僵化,这种做法把极其复杂的斗争简单地归结为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根据意识形态化的导引下,苏联采取了很多不恰当的政策。 对美国政策错误反应,加剧了紧张 。认识到了双方各有责任。 苏联解体后,各种限制消失,俄国学者目前很活跃,因为可以接触到新揭密的档案,观点和传统派、后修正主义派接近 ,把责任归结到斯大林和前苏联。 中国方面 中国方面对冷战研究起步比较晚,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很长时间内研究是解释政策服务的 ,较长时间内无独立学术立场 ;第二,受当时的对外关系的影响,在 40-60 年代,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沿用苏联的路线,中苏关系破裂以后,我们和苏联又对着干;第三,资料缺乏,档案公布的比较晚,公布到 50 年代。没有资料,我们研究苏联的资料,后来我们的研究受限制 ,西方资 料又接触不到 。近几年,我们从自己的档案做自己的文章,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材料。中国学术界虽然起步晚,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西方相比,相差还是比较远的。 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对冷战史的研究,历史研究,我国对冷战的认识有四种观点: A.冷战是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是被动应战 在学者中占支配地位 ; B.冷战是双向过程,是美苏双方互动的结果 双方进攻政策 ; C.英国对冷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D.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张盛发的斯大林与冷战一书中概括了中国学术界的观点: A.美国负有主要责任,占支配地位; B.认为冷战是美苏双方强硬政策综合结果造成的。中国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国负主要责任,又找出了英国的作用,强调互动的结果。 推荐书:刘金质,冷战史 ;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从国际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层面区分 ; 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 其他角度理解冷战: 1.填补真空理论 欧洲力量在二战后陷入真空,美苏都想填补 2.安全困境理论 战后初期,美苏处于安全的困境中, 双方都认为不安全, 片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对方又觉得不安全, 恶性循环,

    注意事项

    本文(北大国际关系考研:战后国关史(最终笔记).pdf)为本站会员(小岑岑)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