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复习汇总资料(一).pdf

    • 资源ID:16919       资源大小:563.70K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复习汇总资料(一).pdf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史 考研: 名词解释 复习汇总 资料 Sanshi Nian Zhanzheng 三十年战争 Thirty Years War 17 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 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 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 (1608)和“天主教联盟” (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 ,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 1612 1619 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 年 5 月 23 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见彩图三十年战争 掷出窗外事件 (1618 年 5 月 23 日 )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捷克普法尔茨时期 (1618 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 ,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619 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 1619 1637 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 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 1620 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 12 年的西班牙和荷兰于 1621 年战事再起。 丹麦时期 (1625 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 ,引起外国参战。丹麦 得到英国和法国的资助 ,于 1625 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 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 1629 年 5 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瑞典时期 (1630 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 1630年 7 月进入波美拉尼亚 ,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 ,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 1632 年,蒂利伯爵在累赫 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 ,瓦伦斯坦战败 ,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 1634 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 1635 年 5 月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法兰西瑞典时期( 1635 1648):瑞典军队战败 ,促使法国直接出兵 ,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 1635 年 5 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 ,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 ,又引起丹麦的不满 ,1643 1645 年丹麦同瑞 典开战 ,结果 ,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 ,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 (1637 1657 在位 )被迫求和 ,得到法国和瑞典的赞同。战争结 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年 10 月 24 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 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 :法国得到洛林的 3 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 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 1555 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均 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 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是从 16 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 16 世纪初,英首席大臣 T.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 K.W.N.L.von 梅特涅和 O.von 俾斯麦是 19 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 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 ,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 1814 年 10 月 1815 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炮舰外交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 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 19 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 ,强使这些国家屈服 ,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1854 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 M.C.佩里率 4 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 ,迫使日本开国,至 1858 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 5 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 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 18211829 年的希腊独立战争、 1853 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 1877 1878 年的巴尔干危机、 1908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 1912 1913 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 1683 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 ,开始由盛而衰。到 18世纪 ,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 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占领巴尔干 ,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 1695 1696 年,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 1774 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 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 1792 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 ,订立雅西和约 ,夺取了克里木。1812 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1829 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 1821 1829 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 19 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 ,蚕食鲸吞其领土 ,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 ,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 ,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 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 19 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 1726 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 19 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19 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 ,统一 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 ,到 1878 年柏林会议时 ,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1890 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 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 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 1853 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 ,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 中立化 ,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 1877 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 1878 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 19 世纪 90 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 20 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 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书目 J.A.R. Mapiott,The Eastern Question:a Study inEuropean Diplom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24. 黑海海峡问题 question of straits of Black Sea 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 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 17 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 1696 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亚速,使俄国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 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 4 个阶段。第 1 阶段 (1696 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 18 世纪后期 ,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 1774 年 7 月 21 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 1833 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 1833 1840 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 2 阶段 (1841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 1841 年 7 月 13 日,英、法、奥、普、俄、土 6 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 1856 年的巴黎和约重申 1841 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 1871 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 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 巴黎和约和 1871 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 1913 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 1915 年3 月 12 日 ,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 (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 1915 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 1920 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1923 年 7 月 24日签订的 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 年迄今 ),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 1936 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 7 月20 日签定蒙特勒公约 ,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 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 年 8 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 1950 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俄土战争 17 19 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同土耳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初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 19世纪后,引起了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0 次: 第 1 次( 1676 1681) 根据 1667 年 1 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 (包括基辅 )。 1672 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 1676 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 . .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战败。根据 1681 年 1 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 2 次( 1686 1700) 1686 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 1687 年、 1689 年 ,俄军在 . .戈利岑公 爵统帅下 ,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 1695 年、 1696 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 1700 年 7 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 第 3 次( 1710 1711) 1709 年波尔塔瓦战役后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 (见北方战争 )。 1710 年俄土战争爆发。 1711 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根据 1711 年 7 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 4 次( 1735 1739) 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 ,于 1735 年向土耳其宣战 ,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 。 1736 年 . .米尼赫伯爵率领的俄军攻克皮列科普 ,焚毁克里木国首都巴赫奇萨赖 ,另一支俄军占领了亚速 ,根据1739 年 9 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第 5 次( 1768 1774)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 . .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元帅指挥的俄军渡过德涅斯特河 ,连败土军 ,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另一支俄军占领了克里木半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这次战争。 (见彩图奥斯曼帝国舰队在黑海战役中战败 (1770)。根据 1774 年 7 月俄土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 ,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 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克里木国宣告“独立” ,并于 1783 年并入俄国版图。 第 6 次( 1787 1791) 由俄国吞并克里木和接受对格鲁吉亚的“保护”而引起。 . .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连克布恩和奥恰科夫要塞 ,在伊兹密尔战役中获胜。由 . .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统率的黑海舰队击败了土耳其舰队 ,控制了黑海。根据 1792 年 1 月俄土雅西和约 ,俄国获得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从此,黑海北岸全部处在俄国统治之下。 第 7 次( 1806 1812) 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 。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 1812 年 5 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 ,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 第 8 次( 1828 1829) 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 ,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 1829 年 9 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 ,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 ,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 第 9 次( 1853 1856) 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 1853 年俄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 的对土战争。根据 1856 年巴黎和约,俄国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 第 10 次( 1877 1878) 1877 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 1878 年 3 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 1878 年 6 7 月召 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俄军虽然在少数战争中失利,但战争最后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在东南欧迫使土耳其人从巴尔干后撤。 波兰的三次瓜分 1772 1795 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三次瓜分。 18 世纪中叶,波兰的封建农奴制危机和无政府状态发展到顶点。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国力衰弱。 1763年 10 月,奥古斯都三世(见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 议会选举亲俄贵族 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 第一次瓜分( 1772) 1764 年 4 月 ,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 ,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 1767 年 6 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 2 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 10 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 1771 年 7 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 1772 年 8 月,俄、普、奥三国在波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 万平方公里、人口 130 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人口58 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 8.3万平方公里、人口 265 万。 波兰三次被瓜分 (1772 1795 年 ) 第二次瓜分( 1793) 18 世纪 80 年 代 ,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 1791 年通过五·三宪法 (见波兰四年议会 )。 1792年, 10 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 ,波兰战败。 1793 年 1 年 23 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 25 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 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 5.8 万平方公里、人口 110 万。 第三次瓜分( 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 1794年 3 月 24 日 ,波兰民族 英雄 T.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 ,4 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 ,建立革命政权 ,公布农民解放宣言。 11 月 ,俄军在普、奥配合下 ,将起义镇压下去。 1795 年 10 月 ,俄、普、奥 3 国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 ,面积 12 万平方公里 ,人口 120 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 4.75 万平方公里、人口 50 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 5.5 万平方公里、人口 100 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国家灭亡 ,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始复国。 武装中立同盟 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 1778 年 2 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 3 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 1780 年 2 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向英、法、西等国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 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同年 7 月和 8 月 ,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订立条约,约定装备若干战舰,用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权利的同盟。后其他中立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也陆续加盟。 1783年美英缔结凡尔赛和约,该同盟解体。 亚眠条约 1802 年 3 月 27 日 ,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该条约共 22 条,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达岛和锡兰岛上的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 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 ,由法、英、俄、奥、普、西 6 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 17931814 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 1803 年 5 月 ,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复习汇总资料(一).pdf)为本站会员(小岑岑)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