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湖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1252公共管理MPA:复试《思想政治理论与公共管理基础》.doc

    • 资源ID:227232       资源大小:6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1252公共管理MPA:复试《思想政治理论与公共管理基础》.doc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自命题科目复试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125201 考试科目名称:思想政治理论与公共管理基础一、考试内容及要点第一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一年时事政治)1)考试目标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一定的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近一年内时事政治有一定了解。2)考试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当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识记和领会: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错误。三、意识的起源、本质的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产生的三个环节;意识的社会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二)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意识的结构;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条件、系统、系统论;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及其关系;新生事物及其不可战胜性;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三)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五、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内因和外因;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六、量变质变规律(一)质、量、度 质、量、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二)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局部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部质变。七、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辨证的否定肯定和否定;扬弃;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二)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或然率;(四)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形式主义;(五)本质和现象如何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九、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一)认识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基本派别认识和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唯心主义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主体和主观的区别;客体和客观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观点。十、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一)认识的基本过程感性认识及其特点;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二)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思维;辨证思维;归纳和演绎及其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及其辩证关系;具体和抽象及其辩证关系;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十一、真理(一)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本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和辨证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辨证关系;(二)真理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十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一)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历史观的缺陷及其根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的研究对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的钥匙;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辨证关系;(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结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方法论。十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物质利益;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上层建筑;政治结构;政治形态;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十四、阶级、国家和社会(一)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阶级分析方法;(二)国家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实质;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国家的历史演变;(三)社会革命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类型和形式;社会改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区别;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十五、社会意识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二)社会意识的功能和精神文明社会意识的功能;社会精神文明;十六、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一)人的本质人性;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人的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十七、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人民群众和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据和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性;(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十八、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依据和标志;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二、主要参考书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或者与此相似的哲学教材。时事政治为考试前一年内时事政治。第二部分 公共管理基础1)考试目标本考试以案例分析和材料分析题为主,旨在考查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其处理公共事务中应该表现出来的五个方面的良好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等。旨在观察学生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这一点在中国今天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显得尤其重要。2)考试内容:一、公共管理导论(一)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1、管理的含义:管理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环境、目标、职能、实践。管理的特性:管理具有两重性。所谓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职能: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2、管理学(1)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3、管理理论的演进(1)管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四个方面。(二)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1、行政概念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定的主体:广义的政府,国家(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狭义的政府,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活动:包括组织、领导、计划、协调、控制等环节。特定的目的:推行政务或公务;制定和执行政策,实现特定的公共目标。特定的对象:以政府的政务或活动为对象。2、行政的含义: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一句话,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概念的外延是国家、政府,但主要是行政(执行)部门;其内涵则是国家或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及其过程。3、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4、行政学研究的内容:(1)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演变历史;(2)行政活动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3)行政主体,包括对行政组织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行政公务的工作人员的研究;(4)行政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行政目标、行政计划、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信息、行政咨询和行政协调等;(5)行政的内部保障,即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道德、财政管理、后勤和办公室管理等;(6)行政效能;(7)行政改革与发展。(三)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1、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与产生公共管理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怀特的公共行政研究导论和1927年魏劳毕的公共行政原理的出版为标志。2、研究对象公共管理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者说公共管理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3、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二、公共组织(一)公共组织概述1、组织的定义与特性(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2)组织的特性:组织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组织有着某种特定的目标;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组织有其内在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有意养成的,最终系统化为组织文化;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有机发展。2、公共组织的内涵、构成要素(1)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2)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人员;目标;职能;机构;职位;职权;权责;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3、公共组织的类型(1)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二)公共组织的结构1、公共组织结构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结构内容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直线结构:单一垂直领导。职能结构: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结构形式直线一职能结构: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矩阵结构: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2、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1)纵向结构。宏观上:指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中央与地方组织结构(层次结构);微观上: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如国务院各部委下设的司局级、处级和科级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下设处级、科级等层次。(2)横向结构(分部结构)。主要按职能划分,除此之外,还有按地区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及按行业和产品类型划分。(3)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二者相互交织形成行政组织的结构网。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3、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1)首长制与委员制。划分标准: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2)层级制与职能制。划分标准: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3)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标准:行政权力的使用特点。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在联邦制国家中,分权制的行政组织体制最为普遍。(4)完整制与分离制。划分标准: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三)公共组织环境1、含义:公共组织环境是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三、公共决策(一)决策的基本问题1、决策的含义(1)定义: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2)决策的特征:预见性;主观性;选择性。(3)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恰当,有可检验性。方案选择:拟订方案要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还要通过综合的比较和评估,在备选方案中比较孰优孰劣。2、决策类型(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4)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5)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二)行政决策体制1、行政决策的含义(1)定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2)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2、行政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类型。(三)行政决策程序1、问题界定;2、目标确立;3、方案设计;4、后果预测;5、方案抉择。四、行政领导(一)领导与领导者1、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2、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定义: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其中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3、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4、领导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即THC技能。(二)我国行政领导制度1、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为:(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就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体全体成员通过讨论,作出决策和决定;在集体领导中,行政首长必须正确地使用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定权,应当在集体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或否定,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3、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领导与群众关系问题;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与内部关系问题;领导班子内部关系协调问题。五、沟通与协调(一)沟通1、公共组织沟通的定义公共组织沟通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2、沟通类型与模式(1)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2)沟通的结构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二)协调1、协调的含义协调是公共组织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2、协调的特点:(1)协调是一种经常性的组织行为。(2)协调是一种艺术性的组织行为。(3)公共组织协调是一种公关性的公共组织行为。3、协调方式(1)主体合流法;(2)中间数法;(3)冷处理与热处理法;(4)当面表态法;(5)谈心法;(6)跟踪处理法。六、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1、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1)基本性质:生物性;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能动性;使用过程的时效性;内在的知识性;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连续性;高增值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再生性。(2)特殊性质:他们应拥有较高的法律观念、政治品质、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觉悟、从事公共服务的热情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准则、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2、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是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的一系列活动。(2)特点: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2、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二)公务员制度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历经理论准备、试点实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公务员法的颁布。3、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一是具有新陈代谢机制;二是具有竞争激励机制;三是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和反腐倡廉的作用;四是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对公务员依法管理,实现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总则;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七、公共管理伦理(一)公共管理伦理1、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2、公共管理伦理的三种类型: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公共管理的体制伦理:由行政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公共政策伦理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某种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它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二是对于政府制定倡导的某一公共领域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良心自律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配置政策化的硬约束手段,使其成为公众在该领域内的普遍化行为方式。公务员职业伦理:公务员职业伦理是相对于社会群体的关系以及特别事项而言,是公务员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承担为其服务对象尽责尽职、谋取利益的义务。3、公共责任:可分为广义的公共责任和狭义的公共责任两种。广义的公共责任: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通过加强对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狭义的公共责任: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以及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公共管理的客观责任: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对行政人员的角色期待,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公共管理的主观责任:对公共管理者信仰、个人与职业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的一种表达。(二)转型期的公共伦理建设1、两种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形式:利益交换关系、利益分配关系。2、行政伦理公正的基本原则:交换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规则公正;权力与义务的平等。3、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三种形式: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利益冲突。权力冲突:由不同种矛盾的权力资源所带来的不同客观责任之间的冲突。角色冲突: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角色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利益冲突:价值相对性和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生,也造成了行政管理者在完成其责任中的利益冲突。4、治理: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5、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以及关系的最佳状态。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效率。6、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加强行政伦理立法;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八、政府工具(一)政府工具的含义:政府工具(governmental tool)又称政策工具、治理工具、公共管理的技术或行政方法。政府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它既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客体”,也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活动。(二)传统行政方法1、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从上到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行政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行政手段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非经济利益性;封闭性。行政手段的种类:行政命令手段;行政引导手段;行政信息手段;行政咨询服务手段。2、法律手段: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领域内,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以达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三)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1、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2、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标杆管理;流程再造。3、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听证会。九、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一)组织发展与变革理论1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一般会经历产生、成熟、衰败和消亡的发展阶段。2组织的变革:是指组织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以增进其效能的自然转变过程。组织变革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改变。但一般而言,组织变革是一种积极性、计划性的转变。3组织发展:是指通过对组织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运用一套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来改善人际关系或个人组织关系、提高组织运作能力(领导、决策和沟通能力)、培养新型组织文化的一种有计划地促进组织自我更新的活动。4组织发展的历程:指组织发展持续的进程,包含了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并评估解决程度的完整步骤,即:(1)问题的认知;(2)搜集资料;(3)诊断问题;(4)资料回馈;(5)发展行动计划或策略;(6)建立成员认同;(7)采取行动;(8)评估。(二) 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1、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指以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本取向,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往往被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逐步扩展到欧洲以至全世界。2、国外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政府职能的优化;(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3)分权;(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强化改革的法律保障。(三)我国政府改革与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七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就:(1)管理理念不断优化;(2)机构和人员逐步精简并加以重构;(3)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力度加大;(4)管理方式日益完善;(5)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得到提升,依法行政观念深入人心。2、改革的不足之处:政府管制仍然较多,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方式及手段单一、落后,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仍然较多;政府内部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地方或部门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不强等。3、改革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政府改革与其他配套改革的关系;(2)处理好政府主要职能之间的关系;(3)处理好价值层面改革和工具层面改革的关系;(4)处理好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的关系。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1)服务型政府;(2)责任型政府;(3)法治型政府。5、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3)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4)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5)改进行政管理方式。二、主要参考书与此内容相似的教材或参考资料。17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1252公共管理MPA:复试《思想政治理论与公共管理基础》.doc)为本站会员(新祥旭毕老师)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