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及备考指南.docx

    • 资源ID:255473       资源大小:7.23MB        全文页数:2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及备考指南.docx

    新祥旭考研红皮书系列之(2024年考研)北京科技大学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内部资料 免费传阅目录第一章:学校介绍5第二章:学院简介101.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102.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12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134.机械工程学院155.自动化学院176.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97.数理学院218.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49.经济管理学院2410.文法学院2511.马克思主义学院2712.外国语学院2913.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3214.工程技术研究院3415.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516.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517.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3718.顺德研究生院38第三章: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39第四章:各专业学费汇总53第五章: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考研专业目录582023年全日制全国统考(含联合考试)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582023年非全日制全国统考(含联合考试)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87202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单独考试(非全日制)招生专业目录89202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少民骨干计划(全日制定向就业)招生专业目录912023年(硕士)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98第六章:北京科技大学近四年复试线及报录比102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各专业准考人数统计表1022022年考研复试线及报录比1052021年考研复试线及报录比1102020年考研复试线及报录比1182019年考研复试线及报录比125第七章: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方案130第八章:考研参考书143第九章:考研真题152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152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52社会学理论真题154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630社会学研究方法真题155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文博综合 348 考研初试真题156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综合英语回忆贴157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820通信原理考研试题1582019年考研北京科技大学856真题回忆159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真题160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文博专硕初试真题162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文博综合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真题163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文博综合348考研初试真题165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文博综合348考研初试真题166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学考研真题回忆167北京科技大学837地质学考研真题168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805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及详解171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175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综合英语外国语言文学真题回忆1772018年考研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学专业真题回忆( 824 )178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综合英语真题回忆1792020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625真题回忆180第十章:考研经验181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81北京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84北京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86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硕2022年考研经验190北京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93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96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99北京科技大学能源动力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02北京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07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13北京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17北京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21北京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26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29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31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34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38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41北京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47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50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53北京科技大学马克主义理论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59北京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63北京科技大学物理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66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68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学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271第一章:学校介绍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 1895 年北洋西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 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 6 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 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 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 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 年 5 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 年,学校成为首批“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 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 计划”。2017 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 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六十八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 余万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 39 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中国一重、宝武集团、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钢研、河钢集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 80.39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 85.55 万平方米。学校现有 1 个国家科学中心,1 个“2011 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 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 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 2007 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 238.6 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院、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组成。现有 20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 15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3 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 4 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 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 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 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 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截至 2020 年 9 月,全日制在校生 2.6 万余人,其中本科生 13811 人,各类研究生 11674 人(其中硕士生 7942 人、博士生 3732 人),国际学生 848 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 27504 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 3371 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 598 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 900 人,其中专任教师 1906 人,在站博士后308 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6 人(双聘 3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9 人(双聘 4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4 人,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3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 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0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1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18 人、青年拔尖人才 8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2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7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34 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102 人。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 年至 2020 年 9 月,共申请专利 9807 项,授权专利 6062 项;有 2000 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 181 项。1999 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 50 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 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 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列全国高校第 4。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五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 170 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海外来宾,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 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近 220 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 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 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 12 次夺冠,并于 2005 年挺进 CUBA 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 10.5 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 2008 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天,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第二章:学院简介1.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基本概况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采矿系。采矿系是 1952 年建校伊始最早成立的系之一,由当时的北洋大学采矿系、华北大学工学院采矿系和清华大学采矿系为主组建。1985 年,学校成立地质系。1994 年 11 月,采矿系和地质系合并,组建资源工程学院。2002 年 1 月,资源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2016 年 7 月,学院更名为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目前,学院下设 5 个系、1 个中心、4 个研究所、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1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即资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实验中心,空间遥感与GIS 应用研究所、矿井避险技术研究中心、尾矿膏体处置技术研究中心、应用力学研究所、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呈现出多学科和谐发展。目前拥有 2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2 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岩土工程),以及 2 个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和 2 个北京市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拥有 4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11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15 个普通硕士学科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矿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4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4 个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5 个本科专业(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设备与能源应用工程)。师资队伍学院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 44 人。师资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全国教学名师 1人,全国模范教师 1 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 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9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北京市教学名师 3 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北京市优秀教师 2 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2 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4 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4 人。学院教师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300 余项,全年到校科研经费连续八年达到 1 亿元左右。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 20 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学院有 30 多位教师在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如国际岩石力学局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目前,挂靠在学院的国家二级学会有四个,即:中国金属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冶金自动化学会CAD 与CAM 学术委员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学会一个: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今天的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学院将秉持“厚德博学、砺能善创”的院训,发扬“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建设重点学科为基础, 以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为主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2.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冶金工程是北科大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其下设的冶金物理化学和钢铁冶金两个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有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冶金工程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全部学位的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研究流动站,还与美、德、日等国的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于 1991、1996 年先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科学技术史(工学)专业博士点。为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2002 年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成立了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增设生态学专业。2003 年开始招收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工业生态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 1 人、长江学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 1 人、学校 422 高层次人才 4 名,共有博士生导师 33 人,中青年教师中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出国留学、进修经历。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重要科学研究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和国内外企业合作科研等课题。学院曾两次得到过世界银行贷款资助,是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激光测速、红外成像、数字显微图像、超高温差热分析、高温 X 射线衍射分析、高效燃烧、多功能真空熔炼等先进实验室。随着国家 21 世纪振兴教育计划的实施,办学条件还将会有显著的改进。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外语、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科学等工科通用课程的教学,本科生教学中上述通用课程课时比率已增加到 80以上。此外,在冶金专业课程中也大量引入了数学模型、仿真、数值计算、人工智能等内容。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北京科技大学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 1996 年 10 月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1998 年 12 月,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 8 个系(所)。2001 年 3 月,8 个系(所) 重新整合,成立了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 4 系 2 所 2 中心。2008 年 12 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材料学院的 2 所 2 中心为主构建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即形成了现在的架构,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所属的 3 个二级学科也全部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 2003 和 2007 年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分别排名第 3(高校排名第 2)和第 2。2006 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中, 排名第 1。美国汤森路透公司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00-2010 数据检索,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球排名 16, 进入该学科领域的 1。2011 年据美国 ESI 数据检索,我校材料学科SCI 论文数量一直稳居全球该学科领域的前 1,2010 年全球排名 16 位,2011 年排名 13 位。10 余个学会及其二级学会挂靠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如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其近 10 个二级学会。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教授 112 人,副教授 79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6 人、千人计划入选者 2 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10 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 6 人、973 首席科学家 2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1 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7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9 人等。拥有配套齐全的材料制备与分析条件,研究装备总值超过 3 亿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北京市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和国家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获授权发明专利 403 项。出版专箸、教材 48 部,获奖者 2 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9 人,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7 人。近五年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726 篇,SCI 收录论文 1456 篇,EI 收录论文 1571 篇。影响因子 3.0 以上论文 195 篇。学院在教学发展及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柯俊院士领导的“大材料”试验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我国材料学科改革的典范。2007 年由肖纪美院士和柯俊院士牵头,依托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在 2007 级本科生中成立材料学院理科试验班,明确了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材料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院依托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在 2008 级本科生中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班,其宗旨是进行与国际先进高教体系接轨工作的尝试,注重学生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制定了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全英文教学计划。国际班试点工作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2009 年,以国际班为试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7 项。学院在科研工作中坚持“注重基础,加强应用,发展交叉,促进联合”的科技工作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在科研工作中同时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研究队伍建设,以平台和基础建设为基础, 以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促进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强调团队组合,积极承揽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本学科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 1215 项,实到经费 6.01 亿元。同时近 3 年组织主办、参加国际、国内会议 336 次。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平均每年约百余人次,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已举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 51 场。材料学科 60 年来为国家培养了 2 万余名优秀人才,目前大多是各领域的栋梁和骨干。其中杰出人才代表有罗干、黄孟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王崇愚、叶恒强、周邦新、柯伟、何季麟、王一德、陈国良、张统一等 12 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数十名国家特大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面向新世纪,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学科方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国内前茅、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4.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可溯源至 1952 年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建校初期的钢铁机械系。经过六十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设 5 个本科生专业(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3 个研究生学科(机械工程,物流工程,设计艺术学)、4 个工程硕士专业(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学院下设 7 个系(机械工学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车辆工程系、物流工程系和工业设计系)、4 个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冶金机械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和车辆工程研究所),拥有 4 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 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零件近净轧制成形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先进板带生产装备及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三大门类,每年招收本科生400 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00 余人,培养工程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学院的鲜明特色。学院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全球 IEEE RAS 管理委员会委员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久负盛名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员工 17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20 余人、教授 30 余人、副教授 50 余人。六十六年来,学院培养了 15000 余名本科生、3000 余名硕士生和 400 余名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家,政界精英、企业领袖等一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栋梁和骨干从这里走出。六十六年来,学院产生了许多在国际和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最早的重型工业机械手、最早的热连轧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最早的零件轧制技术均诞生在我院;第十六届亚运会火炬“潮流”也是由我院青年教师主持设计,获得国家领导人赞许。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在内的 100 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其中零件精确轧制成形理论与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工程车辆大功率交流驱动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这些成果见证了学院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经济腾飞做出的卓越贡献。学院与国外数十所知名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包括国家级层面的国际合作机制,完成了数十项国际合作项目,成功举(承)办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院邀请外籍院士、国外院士、国际顶尖学会主席等海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每年有百余名学生赴海外知名大学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其中有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培养和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学生科技竞赛获奖 600 余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 200 余人次,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智能车国际大赛和全国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原创动漫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英语、物理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院机器人队、智能车队先后荣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立德树人,求实鼎新。机械工程学院已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大学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多、学科特色突出的精英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今天,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奋进。5.自动化学院自动化学院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在孙一康、涂序彦、余达太、舒迪前、刘宏才、王绍纯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现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电工电子技术系、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个教学机构;工业过程知识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自动控制研究所等研究机构。60 年来,学院逐步形成了“敛华求实、创新惟存”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一万七千余名,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具有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科技英才、兴业伟才,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栋梁和骨干。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 1 个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仪器科学与技术(含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含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 2 个研究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工智能 3 个本科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B+;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 2018 年软科排名全国第 24 位。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截至 2019 年 9 月份,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 2126 人,其中本科生 1400 余人,各类研究生700 余人,已形成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完整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 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1 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 人。学院紧紧追随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践行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以孙一康、涂序彦、余达太、舒迪前、刘宏才、王绍纯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领军人才,逐步确立了在冶金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学科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服务范围拓展到智能交通、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新能源、国防等领域,在流程工业先进控制技术、复杂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新理论新方法、新能源控制关键技术、新型传感器网络及信息融合等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60 年来共承接了千余项国家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重大项目和百万以上横向项目数十项,科研经费达数亿元;国家级科技获奖及表彰 6 项、省部级科技奖 60 余项;发表科研论文数千篇,其中被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 SCI、EI、ISTP(CPCI)收录的论文达千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千余项,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蓬勃发展的科研工作新局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院学生在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学生团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索奥创新创业论坛、名师讲堂、名家讲坛、“领航计划”校友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引领思想、聚焦前沿,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学院积极拓宽办学思路,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资源,与英国邓迪大学、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美国罗德岛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世界著名学府加强合作,实现学者互访、学生互派、学科互促、学术互融,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十三五”规划、着眼“双一流”建设,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坚持内涵发展,团结带领学院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砥砺奋斗、锐意进取,向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院奋力迈进!6.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973 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计算机教研室,1975 年设立计算机应用专业,1986 年成立计算机系,下设计算机软件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和计算中心。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2011 年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秉承 “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学院抢抓机遇,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内涵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大力提升。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4 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 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与信息系统 2 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 2 个工程硕士点。学院现有本科生 1698 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900 余人,留学生 130 余人。学院拥有一支知识储备深厚、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的一流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135 人,专任教师 103 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3 人、博士生导师 25 人、教授 29 人、副教授 48 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 150 余项,科研成果丰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20 余项。学院与国内外诸多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保持着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联系与交流。每年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进行“2+2”、“3+1”或“3+2”等模式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及备考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小郭老师)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