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docx

    • 资源ID:255480       资源大小:999.06KB        全文页数:49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docx

    新祥旭考研红皮书系列(2024年考研)中国农业大学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内部资料 免费传阅目录第一章 学校简介1第二章 学院简介9第三章 2023年硕士招生简章59第四章 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招生专业目录67一、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67二、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推免招生专业目录128三、中国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相关政策知情同意书154四、2022年烟台专项和海南专项硕士生招生情况统计155第五章 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考研复试线157一、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基本要求157二、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基本要求159三、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基本要求160第六章 中国农业大学考研复试招生流程163第七章 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经验168中国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2022年考研经验168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22年考研经验171中国农业大学畜牧专硕2022年考研经验174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79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专业2022年考研经验18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022年考研经验185中国农业大学民商法2022年考研经验188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专硕2022年考研经验19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2022年考研经验197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2022年考研经验205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2022年考研经验209中国农业大学金融专硕2022年考研经验211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2022年考研经验217第八章 中国农业大学2023年考研考试大纲222第一章 学校简介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9个省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展规划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82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66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65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96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2人、硕士生导师131人。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博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1609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19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414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60名。详情访问,人事处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育种)、动物科学(动物育种)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我校是全国唯一入选“强基计划”的农林高校。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本科生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本科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494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硕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校、院基地共264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12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5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9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379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0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746人,硕士毕业生2168人,博士毕业生846人。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2017至2021年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报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等13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8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在提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学校先后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一批国际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工程大学、悉尼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8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专项基础课+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专项实践+身体综合测试+课堂思政+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9月30日)8第二章 学院简介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1949年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相关院系合并组建为北京农业大学农艺学系。1986年学校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设农学系。1995年学校将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合并为植物科技学院。1999年,学校又将植物科技学院调整为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2002年,将作物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园艺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5年至今,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调整为农学院、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农学院立足农科特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教民稼穑明德笃行”的院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科学为基、教研相长”的办学理念,坚定改革创新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学院建设。农学院下设作物生态与农作学、作物生理与栽培学、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作物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4个系和1个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另设区域农业发展、作物生理与栽培、作物化控、生物质工程、玉米、小麦、水稻、特用作物以及种子科学与技术9个研究中心。学院现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均被评为第一名。2016年,农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为全国首个通过三级认证的农科类专业。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学院是教育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农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教授53人、副教授4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人,青年创新人才项目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岗位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111引智基地1个。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育部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年均科研经费约1亿元。在北京、河北、吉林、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10园艺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初期,1923年京师大学堂农科门改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并成立了园艺系,是我国设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园艺系之一。1999年6月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园艺学院,2001年恢复设立园林专业。2002年学校将作物学院、园艺学院和植物保护学院合并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2015年10月,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调整为农学院、园艺学院和植物保护学院。目前,园艺学院下设果树学系、蔬菜学系、观赏园艺系、风景园林系、园艺植物研究所、城乡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园艺政策经济研究中心。我院园艺学科于2000年成为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园艺学获批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涵盖果树学、蔬菜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二级学科;2015年获批教育部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成为我国首个通过中俄国际联合认证的园艺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8年风景园林学获批学校自主审核设置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园艺和园林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院拥有一支师德师风优良、创新意识强、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8人,讲师7人;90%以上的专任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人;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北京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3人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农业农村部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1位教授兼任国际园艺学会理事,1位教授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院已形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近5年授予学士学位629人(其中园林专业150人),授予硕士学位439人,授予博士学位164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2门课程获批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出版教材(教学用书)8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19人次;培养的博士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同类博士点前列,并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术带头人或科教骨干。聚焦学科国际前沿领域与产业核心技术需求,凝练形成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高效育种、园艺作物生理生态与高效栽培、园艺作物发育生物学与品质调控、园艺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和城乡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等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总计2.07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比67%;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1项,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十大科技进展1项;在PNAS、PlantCell、NaturePlants、NatureCommunications、园艺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95篇;审定园艺作物新品种11个,植物新品种授权28个;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7项,软件著作权5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主动服务产业影响力大。目前,园艺学院承建有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园艺作物发育生理与品质调控引智基地”,教育部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园艺作物营养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中国农业大学昌平苹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设施蔬菜生长发育调控”和“花卉发育生物学与品质调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果树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教科平台12个,校级教授工作站14个;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云南、江苏、宁夏、四川、海南等省区市建设40余个本科生、研究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园艺学院已经与国内主要教学科研单位和国外36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近5年学科教师主持国家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3项;先后选派6位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进修,6名博士生和14名硕士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累计派出58人次参加境外中长期暑期学校和短期学术实习;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7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230余人次。园艺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园美丽九州,艺精济民生”的院训,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园艺、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战略定位,坚持“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锚定园艺/风景园林学科重点学术领域与产业核心技术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团队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凝聚人才,以研促教,产教融合,不断推出高水平、自主创新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一大批具有使命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拔尖人才,为我国园艺产业和风景园林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一流学科。13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已经有11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戴芳澜、俞大绂、刘崇乐、蔡邦华、裘维蕃、陆近仁、林传光、周明牂、沈其益、曾士迈等多名院士和知名学者先后在本学科任教,奠定了学科在国内植物保护学科的领军地位。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生物安全系3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通过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国际评估。2018年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2019年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47人,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30余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南、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20余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2007年,本学院与农学院、园艺学院一起被财政部、教育部批准建设“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依托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5年,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到校总经费约2.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60余个;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800余篇,其中20余篇发表在PNAS、PlantCell、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等知名学术刊物上。学院主办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期刊,创办我国植物病理学科首个英文期刊PhytopathologyResearch,植物保护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并荣获2020年度中国农业期刊最具传播力期刊奖,“人呆手户”科普平台累计阅读量800+万人次,在头条号相同领域排名TOP5%。学院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约20名学生公派赴欧美等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同时,有来自美国、东南亚、非洲等15个国家30余名留学生来学院学习。学院建立了水稻真菌病害绿色防控体系、害虫绿色防控新技术等并得到了转化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1位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积极参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所创立(制)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农药与高效施用等新技术体系或产品累计推广2.1亿亩。云南昭通、黑龙江856农场等教授工作站以及辽宁东港中国植病学会服务站的成立为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院通过搭建“植保学科前沿”、“植研问道”、“学术微沙龙”等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塑造学生科学精神与学术素养,通过“思得沙龙”“学长论道”、“农声讲坛”、“导师下午茶”等品牌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学院建立就业辅助网,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近年来就业率均为95%以上,学生就业以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主,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级植保站等事业单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局等政府机关,以及拜耳、陶氏益农、中粮等企业等。15生物学院1984年12月,农业大学高瞻远瞩将当时农学系的植物生理生化专业、植保系的农业微生物专业、兽医系的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农业物理气象系的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农学系的植物教研组、细胞生物学教研组、分子遗传学教研组,畜牧系的动物教研组,农业物理气象系的数学、物理两个教研组以及中心实验室整合成立了生物学院,成为我国最早组建成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设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个系,跨系设有教学中心。学院拥有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物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生物学科被列入“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获批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已经启动建设,总投资11.3亿元。2016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我院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A,位于161个参评院校的第4-8位。根据2019年9月ESI统计数据,我校有八个学科领域位居世界前1%,我院的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学科领域均位列其中,学院发表论文总引次数占全校33%,为我校植物与动物学科进入ESI前1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教师队伍,承担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使命与重任。建院以来,学院共有院士7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9人,副高级职称69人。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8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招收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向学生。目前在校研究生771人、本科生516人,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为1.49:1。建院以来,共培养本科生3300人,研究生3600人,其中博士生近2500人。学院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依托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十年以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5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25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30余项;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近320篇,并在Cell、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学院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日益密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边分校及伯克利分校、美国普渡大学、法国科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单位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学院师生正秉承“正德厚生、生生不息”的院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良的文化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生命科学人才,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17资源与环境学院1992年6月27日,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气象系、植物营养系及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桓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3个校级研究中心;4个校级野外基地。学院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生态学,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现有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资源环境学科群,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单位。学院有教职工140人,教授58人,副教授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此外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戴维蒂尔曼(DavidTilman)教授为代表的海内外知名学者等10多人为兼职教授。学院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等完善的教育体系,现有本科生638人、硕士研究生504人,博士研究生337人。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基础扎实,注重以人为本,具有教风严谨、学术创新、学风浓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院立足世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群优势,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主持或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在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0余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小郭老师)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