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研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考研文库

全部分类
  • 考研公共资源>
    考研公共资源
    研招公告 考研新闻 考研政治 考研英语 考研数学 考研二外 考博文库 保研文库 四六级文库 托福文库 雅思文库 GRE文库 小语种文库 公考文库 教资文库 法考文库 注会文库 医考文库 艺考文库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新闻传播学 心理学 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 艺术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计算机 电子信息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土木工程 天文地理 轻工纺织 石油能源 航空航天 交通运输 核能工程 仪器仪表 建筑学 材料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农学林学 医学药学
  •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地区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 华北地区高校>
    华北地区高校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 华东地区高校>
    华东地区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阜阳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 华南地区高校>
    华南地区高校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 西北地区高校>
    西北地区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 西南地区高校>
    西南地区高校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
  • 东北地区高校>
    东北地区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换一换
    首页 考研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生物化学精要.doc

    • 资源ID:5484       资源大小:195.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金币 【人民币1元】
    会员登录下载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物化学精要.doc

    1生物化学精要(与多媒体课件配套)第章 绪论一、生物化学概念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遵循化学规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进而深入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有生命的化学之称。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1. 生物体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2.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代谢调控3. 生物体的信息代谢4. 运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方法,为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服务,开拓富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酶制剂、药品、食品添加剂、杀虫剂)三、生物化学的发展1 静态生物化学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研究内容以分析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含量为主。2 动态生物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前半叶):物质代谢途径及动态平衡、能量转化,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糖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蛋白质合成、核酸的遗传功能、酶、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等的代谢 3 机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生命的本质和奥秘:运动、神经、内分泌、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分子机理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一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酶; 运输; 运动; 抗体; 干扰素; 遗传信息的控制; 细胞膜的通透性; 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5055% ) 、H(68%) 、O (2023%) 、N (1518%) 、 S(04%) 、N 的含量平均为 16%凯氏(Kjadehl)定氮法的理论基础:蛋白质含量 蛋白氮×6.25三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从细菌到人类,所有蛋白质都由 20 种标准氨基酸组成(牢记三字符号和结构式) 。C 如是不对称 C(除 Gly) ,则:(1)具有两种立体异构体 D-型和 L-型 ;(2)具有旋光性(手性) 左旋(-)或右旋(+)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1)一般物理性质:无色晶体,熔点极高(200以上) ,不同味道;水中溶解度差别较大(极性和非极性) ,不溶于有机溶剂。具有紫外吸收性质2(280nm) 。 (2)两性解离和等电点:氨基酸在水溶液中或在晶体状态时都以离子形式存在,在同一个氨基酸分子上带有能放出质子的NH 3+正离子和能接受质子的COO -负离子,为两性电解质。调节氨基酸溶液的 pH,使氨基酸分子上的 +NH3 基和COO -基的解离程度完全相等时,即所带净电荷为零,此时氨基酸所处溶液的 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 。 (3)化学性质:与茚三酮的反应: Pro 产生黄色物质,其它为蓝紫色。在570nm(蓝紫色)或 440nm(黄色)定量测定(几 g) ; 与甲醛的反应:氨基酸的甲醛滴定法,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氨基酸的浓度和蛋白质水解程度;与异硫氰酸苯酯(PITC)的反应,重复测定多肽链 N 端氨基酸排列顺序,设计出“ 多肽顺序自动分析仪”。四肽肽是一个氨基酸的 -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 - 氨基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氨基酸之间脱水后形成的键称肽键(酰胺键) 。肽链写法:游离 -氨基在左,游离 - 羧基在右,氨基酸之间用 “”表示肽键。五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氨基酸以肽键相互连接的线性序列。在蛋白质中,多肽链折叠形成特殊的形状(构象) 。在结构中,这种构象是原子的三维排列,由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有四种结构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不总是有)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一级结构就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的线性序列。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这种序列是由 mRNA 中的核苷酸序列决定的。一级结构中包含的共价键主要指肽键和二硫键。(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肽链的走向。由于羰基碳-氧双键的靠拢,允许存在共振结构,碳与氮之间的肽键有部分双键性质,由 CO-NH 构成的肽单元呈现相对的刚性和平面化,肽键中的 4 个原子和它相邻的两个 -碳原子多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蛋白质构象稳定的原因:(1)酰胺平面;(2)侧链基团 R 的影响。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1)-螺旋:Pauling 和 Corey 于 1965 年提出。结构要点:1)螺旋的每圈有 3.6 个氨基酸,螺旋间距离为 0.54nm,每个残基沿轴旋转100°。2)每个肽键的羰基氧与远在第四个氨基酸氨基上的氢形成氢键,氢键的走向平行于螺旋轴,所有肽键都能参与链内氢键的形成。3)R 侧链基团伸向螺旋的外侧。4)Pro 的N 上缺少 H,不能形成氢键,经常出现在 -螺旋的端头,它改变多肽链的方向并终止螺旋。(2)-折叠结构:是一种肽链相当伸展的结构。肽链按层排列,依靠相邻肽链上的羰基和氨基形成的氢键维持结构的稳定性。肽键的平面性使多肽折叠成片,氨基酸侧链伸展在折叠片的上面和下面。-折叠片中,相邻多肽链 平行或反平行(较稳定) 。(3)-转角:为了紧紧折叠成紧密的球蛋白,多肽链常常反转方向,成发夹形状。一个氨基酸的羰基氧以氢键结合到相距的第四个氨基酸的氨基氢上。(4)自由回转: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活性部位。2.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多肽链上的所有原子(包括主链和侧链)在三维空间的分布。3.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多肽亚基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亚基间以非共价键连接。(三)蛋白质结构中的共价健和次级键六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的生物学功能,需要一定的化学结构,还需要一定的空间构象。3(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 种属差异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十分明显,但相同部分氨基酸对蛋白质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根据蛋白质结构上的差异,可以断定它们在亲缘关系上的远近。2. 分子病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正常有所不同的遗传病。(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别(变)构作用:含亚基的蛋白质由于一个亚基的构象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和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的作用。因别构而产生的效应称别构效应。如血红蛋白是别构蛋白,O 2 结合到一个亚基上以后,影响与其它亚基的相互作用。七蛋白质的性质(一)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在 10 0001 000 000 之间。测定分子量的主要方法有渗透压法、超离心法、凝胶过滤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超离心法( Svedberg于 1940 年设计):蛋白质颗粒在 2550×104 g 离心力作用下从溶液中沉降下来。沉降系数的单位常用 S,1S=1×10 -13(s)(二)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蛋白质在偏酸溶液中带正电荷,在偏碱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等电点时为两性离子。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所带净电荷密度不同,迁移率即异,在电泳时可以分开。(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布郎运动、丁道尔现象、电泳现象,不能透过半透膜,具有吸附能力。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原因:1)表面形成水膜(水化层) ;2)带相同电荷。(四)蛋白质的变性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共价键不变,但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使其原有性质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蛋白质主要标志是生物学功能的丧失。溶解度降低,易形成沉淀析出,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肽链松散,反应基团增加,易被酶消化。变性蛋白质分子互相凝集为固体的现象称凝固。有些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可逆的,其变性如不超过一定限度,经适当处理后,可重新变为天然蛋白质。第二章 核酸的化学一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1869 年,Miescher 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一 种含磷酸的有机物,当时称为核素(nuclein ),后称为核酸(nucleic acid) ;此后几十年内,弄清了核酸的组成及在细胞中的分布。1944 年,Avery 等成功进行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1952 年,Hershey 等的实验表明32P-DNA 可进入噬菌体内,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除少数病毒(RNA 病毒)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外,多数有机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同有机体遗传物质(信息分子)的结构差别,使得其所含蛋白质(表现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别,有机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代谢类型。RNA 的主要作用是从 DNA 转录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二核酸的组成成分碱基(熟记腺嘌呤、鸟嘌呤、尿嘧啶、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结构式) 、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 、磷酸。4各种核苷三磷酸和脱氧核苷三磷酸是体内合成 RNA 和 DNA 合成的直接原料。在体内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能量“货币”;UTP参加糖的互相转化与合成;CTP参加磷脂的合成;GTP参加蛋白质和嘌呤的合成。第二信使cAMP、cGMP。三DNA 的结构(一)DNA 的一级结构因为 DNA 的脱氧核苷酸只在它们所携带的碱基上有区别,所以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常被认为是碱基序列。通常碱基序列由 DNA 链的 53 方向写。 DNA 中有 4 种类型的核苷酸,有 n 个核苷酸组成的 DNA 链中可能有的不同序列总数为 4n。(二)DNA 的双螺旋结构1953 年,Watson 和 Crick 提出。DNA 的双螺旋模型特点:(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 (2)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 AT,GC 配对(碱基配对原则, Chargaff 定律) 。 (3)螺旋直径 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 0.34nm,螺旋结构每隔 10 个碱基对(bp)重复一次,间隔为 3.4nm。 (4)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5)两条核苷酸链之间依靠碱基间的氢链结合在一起(G-C 三个氢键,A-T 二个氢键) ;(6)螺圈之间主要靠碱基平面间的堆积力维持。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意义:该模型揭示了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 DNA 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 20 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DNA 双螺旋的构象类型:B-DNA、A-DNA、Z-DNA。四DNA 与基因组织基因是 DNA 片段的核苷酸序列,DNA 分子中最小的功能单位。包括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基因组是指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 的总体。基因组的特点:1.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DNA 大部分为结构基因,每个基因出现频率低。(2)功能相关基因串联在一起,并转录在同一 mRNA 中(多顺反子) 。 (3)有基因重叠现象。2.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具有重复序列。 (2)有断裂基因(由于内含子有存在) 。内含子(intron):基因中不为多肽编码,不在 mRNA 中出现。外显子( exons):为多肽编码的基因片段。例外:组蛋白基因和干扰素基因没有内含子。 ) 。五RNA 的结构与功能RNA 分子是含短的不完全的螺旋区的多核苷酸链。(一)tRNAtRNA 约占 RNA 总量的 15%,主要作用是转运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tRNA 分子量为 4S,1965 年 Holley 测定 AlatRNA 一级结构,提出三叶草二级结构模型。主要特征:1.四臂四环;2.氨基酸臂 3端有 CCAOH 的共有结构; 3.D 环上有二氢尿嘧啶(D) ;4.反密码环上的反密码子与 mRNA 相互作用;5.可变环上的核苷酸数目可以变动;6.T C 环含有 T 和 ;7.含有修饰碱基和不变核苷酸。(二)rRNA占细胞 RNA 总量的 80%,与蛋白质(40%)共同组成核糖体。(三)mRNA 与 hnRNAmRNA 约占细胞 RNA 总量的 35%,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真核生物 mRNA 的前体在核内合成,包括整个基因的内含子和外显子的转录产物,形5成分子大小极不均匀的 hnRNA。(四)RNA 的其它功能1981 年,Cech 发现 RNA 的催化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 。大部分核酶参加 RNA的加工和成熟,也有催化 C-N 键的合成。23SrRNA 具肽酰转移酶活性。六核酸的性质(一)一般理化性质:(1)为两性电解质,通常表现为酸性。 (2)DNA 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 为白色粉末,不溶于有机溶剂。 (3)DNA 溶液的粘度极高,而 RNA 溶液要小得多。 (4)RNA 能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而 DNA 对碱稳定。 (5)利用核糖和脱氧核糖不同的显色反应鉴定 DNA 与 RNA。(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核酸的碱基具有共扼双键,因而有紫外吸收性质,吸收峰在260nm(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在 280nm) 。核酸的光吸收值比各核苷酸光吸收值的和少 3040%,当核酸变性或降解时光吸收值显著增加(增色效应) ,但核酸复性后,光吸收值又回复到原有水平(减色效应) 。 (三)核酸的的变性:双螺旋区氢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形成单链无规线团状,只涉及次级键的破坏。DNA 变性是个突变过程,类似结晶的熔解。将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称熔解温度(T m) 。(四)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 DNA 互补区形成氢键,或 DNA 单链和RNA 链的互补区形成 DNA-RNA 杂合双链的过程。七核酸的序列测定目前多采用 Sanger 的酶法和 Gilbert 的化学法(双脱氧核苷酸法) 。第三章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一糖类的结构与功能最初,糖类化合物用 Cn(H2O)m 表示(有例外) ,统称碳水化合物。糖类是多羟基的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糖类的生物学意义:(1)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2)是生物体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基本原料;(3)充当结构性物质;( 4)糖链是高密度的信息载体,是参与神经活动的基本物质;(5)糖类是细胞膜上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的参与者。二多糖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而形成的高聚物。多糖没有还原性和变旋现象,无甜味,大多不溶于水。多糖的结构包括单糖的组成、糖苷键的类型、单糖的排列顺序 3 个基本结构因素。多糖的功能:(1)贮藏和结构支持物质。 (2)抗原性(荚膜多糖) 。 (3)抗凝血作用(肝素) 。 (4)为细胞间粘合剂(透明质酸) 。 (5)携带生物信息(糖链) 。三多糖代表物(一)淀粉与糖原天然淀粉由直链淀粉(以 -(1,4)糖苷键连接)与支链淀粉(分支点为 -(1,6) 糖苷键)组成。淀粉与碘的呈色反应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链长小于 6 个葡萄糖基,不能呈色;链长为 20 个葡萄糖基,呈红色;链长大于 60 个葡萄糖基,呈蓝色。糖原又称动物淀粉,与支链淀粉相似,与碘反应呈红紫色。(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线性的由 D-吡喃葡萄糖基借 -(1,4)糖苷键连接的没有分支的同多糖。微晶束相当牢固。6半纤维素是指除纤维素以外的全部糖类(果胶质与淀粉除外) 。四糖复合物是糖类的还原端和其他非糖组分以共价键结合的产物。(一)糖蛋白与蛋白多糖两种不同类型苷键: N-糖苷键(肽链上的 Asn 的氨基与糖基上的半缩醛羟基形成) ;O-糖苷键(肽链上的 Ser 或 Thr 的羟基与糖基上的半缩醛羟基形成) 。糖蛋白中寡糖链末端糖基组成的不同决定人体的血型。O 型:Fuc(岩藻糖)A 型:Fuc 和 GNAc(乙酰氨基葡萄糖)B 型:Fuc 和 Gal(半乳糖)(二)糖脂与脂多糖脂类与糖(或低聚糖)结合的一类复合糖。1. 甘油醇糖脂:甘油二酯与己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脱氧葡萄糖)结合而成。2. N-酰基神经醇糖脂第四章 脂类和生物膜一脂类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主要包括脂肪(可变脂) ,磷脂、糖脂、固醇(基本脂) 。(一)脂肪(三酰甘油)1 分子甘油和 3 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熟悉“必需脂肪酸”概念和种类) 。(二)甘油磷酸酯类磷脂在水相中自发形成脂质双分子层。(三)鞘脂类由 1 分子脂肪酸,1 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以及 1 分子极性头基团组成。可分为三类:鞘磷脂类、脑苷脂类(糖鞘脂) 、神经节苷脂类。(四)固醇(甾醇)类固醇类都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二生物膜电镜下表现出大体相同的形态、厚度 69nm 左右的 3 片层结构。真核细胞由于生物膜的分化形成细胞器。膜的化学组成:(1)膜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鞘脂。当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可形成脂质体。 (2)膜蛋白。 (3)膜糖类。膜的结构: 双层脂分子构成(E. Gorter, F.Grendel, 1925) 三明治式结构模型(H.Davson, J.F.Danielli, 1935) 单位膜模型(J.D.Robertson, 1959) 流动镶嵌模型(S.J.Singer, G.Nicolson, 1972)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要点:(1)膜结构的连续主体是极性的脂质双分子层。 (2)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3)内嵌蛋白“溶解”于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心疏水部分。 (4)外周蛋白与脂质双分子层的极性头部连接。 (5)双分子层中的脂质分子之间或蛋白质组分与脂质之间无共价结合。 (6)膜蛋白可作横向运动。第五章 酶7一酶的概念定义: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征:1.只能进行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2.可以缩短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3.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活力受多种因素调控。二酶的分类与命名1961 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 6 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 )水解酶类;(4)裂解酶类;(5)异构酶;(6)合成酶类。用 EC X1.X2.X3.X4来表示。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惯用名。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三酶的化学本质(一)大多数酶是蛋白质1926 年 J.B.Sumner 首次从刀豆制备出脲酶结晶,证明其为蛋白质,并提出酶的本质就是蛋白质的观点。1982 年 T.Cech 发现了第 1 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 RNAribozyme(核酶) ,以后Altman 和 Pace 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 RNA 催化剂。核酶的发现不仅表明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还促进了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二)酶的辅因子酶从其组成上可分为单体酶和结合酶(全酶) 。结合酶由酶蛋白和辅因子组成。辅因子包括辅基、辅酶和金属激活剂。酶的催化专一性主要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辅因子通常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三)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物1.单体酶:仅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全部参与水解反应。2.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亚基牢固地联在一起,单个亚基没有催化活性。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结合。3.多酶复合物:几个酶镶嵌而成的复合物。这些酶催化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一系列顺序反应。四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必需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酶的活性丧失。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包括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和催化部位(决定酶的催化性质) 。(二)酶原的激活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这个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和暴露的过程。在组织细胞中,某些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可保护分泌这种酶的组织细胞不被水解破坏。(三)同工酶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在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8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如乳酸脱氢酶。五酶作用的专一性包括结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前者又分为基团专一性和绝对专一性。六酶的作用机理酶和一般催化剂的作用就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使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度加快。中间产物学说。诱导嵌合学说(Koshland,1958 ):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当底物(激活剂或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时,酶蛋白的构象发生了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使反应所需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正确地排列和定向,转入有效的作用位置,这样才能使酶与底物完全吻合,结合成中间产物。使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1)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邻近效应: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后使底物之间、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之间相互靠近,提高了反应基团的有效浓度。定向效应:由于酶的构象作用,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酶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正确取向的效应。酶把底物分子从溶液中富集出来,使它们固定在活性中心附近,反应基团相互邻近,同时使反应基团的分子轨道以正确方位相互交叠,反应易于发生。(2)底物的形变和诱导契合酶中某些基团可使底物分子的敏感键中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变化,产生电子张力,降低了底物的活化能。酶从低活性形式转变为高活性形式,利于催化。 底物形变,利于形成 ES 复合物。底物构象变化,过度态结构,大大降低活化能。(3)酸碱催化酶分子的一些功能基团起瞬时质子供体或质子受体的作用。影响酸碱催化反应速度的两个因素: 酸碱强度(pK 值) 。组氨酸咪唑基的解离常数为 6,在 pH6 附近给出质子和结合质子能力相同,是最活泼的催化基团。给出质子或结合质子的速度。咪唑基 (His)最快,半寿期小于 10-10秒(4)共价催化酶作为亲核基团或亲电基团,与底物形成一个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中间物。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形成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过渡产物,使反应活化能降低,从而提高反应速度的过程,称为共价催化。(5)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 疏水环境:介电常数低,加强极性基团间的作用。电荷环境:在酶活性中心附近,往往有一电荷离子,可稳定过渡态的离子 七酶促反应的速度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一)酶反应速度的测量用一定时间内底物减少或产物生成的量来表示酶促反应速度。测定反应的初速度。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准。因为底物浓度降低、酶部分失活、产物抑制和逆反应等因素,会使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二)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在有足够底物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v = k E(三)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用中间产物学说解释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曲线的二相现象:底物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络合物的浓9度不断增高。当底物浓度较高时,溶液中的酶全部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虽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产物生成。2. 米氏方程式3. 米氏常数的意义及测定km= S(1) km 是酶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常数。其大小与酶的浓度无关,而与具体的底物有关,且随着温度、pH 和离子强度而改变。 (2)从 km 可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Km 最小的底物,通常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也就是天然底物。 (3)当 k2k 3 时,km 的大小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性。 (4)从 km 的大小,可以知道正确测定酶活力时所需的底物浓度。(5)km 还可以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米氏常数可根据实验数据作图法直接求得:先测定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初速度,从 v与S的关系曲线求得 V,然后再从 1/2 V 求得相应的 S即为 km(近似值) 。通常用Lineweaver-Burk 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 。(四)pH 对酶作用的影响虽然大部分酶的 pH-酶活曲线是钟形,但也有半钟形甚至直线形。pH 对酶作用的影响机制:1.环境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2.影响酶活性基团的解离; 3.影响底物的解离。(五)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两种不同影响:1.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2.温度升高,热变性速度加快。(六)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凡能提高酶活力的物质都是酶的激活剂。如 Cl 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七)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共价结合,使酶的活性下降,无法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2可逆的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蛋白非共价键结合,可以用透折、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类似的结构,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并与酶形成可逆的 EI 复合物,阻止底物与酶结合。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此种抑制。Vmax 不变,Km 变大,而且随I 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非竞争性抑制:底物和抑制剂可以同时与酶结合,但是,中间的三元复合物 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因此,酶的活性降低。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其结构可能与底物无关。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办法来消除非竞争性抑制作用。Km 不变,Vmax 降低。(3)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在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常见于多底物的酶促反应中。E+SES+I ESI PKm 及 Vmax 都变小。(八)酶的变(别)构效应有些酶具有类似血红蛋白那样的别构效应,称为别构酶。特点:1.一般是寡聚酶;2.具有别构效应;3.v 对S 不呈直角双曲线。 ATCase。八酶的制备与活力的测定酶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U/g,U/ml)在最适的反应条件(25)下,每分钟内催化一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为一10个酶活力单位,即 1IU=1mol/min在最适条件下,每秒钟内使一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定为 1kat 单位,即1kat=1mol/s酶的纯度:比活力 = 活力单位数/ 毫克蛋白(氮)第六章 维生素和辅酶掌握三方面内容:辅酶形式、功能部位、缺乏症。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维生素不能供给机体热能,也不能作为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作为酶的辅酶成分调节机体代谢。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维生素缺乏症) 。医疗上用维生素防治维生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D 会引起中毒;维生素 B1 用量过多会引起周围神经痛觉缺失;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 B12 会引起红细胞过多;口服维生素 C 过多可破坏膳食中维生素 B12 而引起贫血。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B 族( B1、B 2、泛酸、维生素 PP、B 6、生物素、叶酸,B 12)和维生素 C 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D、E、K 等。一 维生素 B1维生素 B1 由一含 S 的噻唑环和一含 NH2 的嘧啶环组成,又称硫胺(素) 。维生素 B1 在活体组织中可经硫胺素激酶催化与 ATP 作用转化成硫胺素焦磷酸( TPP) 。TPP 是脱羧酶、脱氢酶的辅酶。功能部位在噻唑环的 C2 上。二 维生素 B2 和黄素辅酶维生素 B2 又称核黄素,是一种含核糖醇基的黄色物质,在自然界多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这种结合体称黄素蛋白。维生素 B2 由异咯嗪与核糖醇所组成。自然界中,维生素 B2 在机体内与 ATP 作用转化为核黄素磷酸,即黄素单核苷酸(简称 FMN) 。后者再经 ATP 作用进一步磷酸化即产生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简称 FAD) 。 FMN 与 FAD 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是很重要的递氢体。可促进生物氧化作用,对糖、脂和氨基酸的代谢都很重要。三泛酸(维生素 B3)和辅酶 A泛酸是 -丙氨酸与 ,-二羟- 二甲基丁酸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分子中有一肽键。在机体内泛酸与 ATP 和半胱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合成辅酶 A(CoA) 。泛酸的生物功能是以 CoA 形式参加代谢,是酰基的载体,是体内酰化酶的辅酶,对糖、脂、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乙酰基转移有重要作用。四维生素 PP 和辅酶、辅酶维生素 PP 过去称抗赖皮病维生素或维生素 B5,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可转变为 NAD+与 NADP+,皆是脱氢酶的辅酶。抗结核药异烟肼的结构与尼克酰胺类似,两者有拮抗作用,长期服用异烟肼时应注意补充尼克酰胺。五维生素 B6 和磷酸吡哆醛维生素 B6 又称吡哆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作为辅酶参加多种代谢反应,包括脱羧、转氨、氨基酸内消旋、Trp 代谢(包括 Trp nicotinamide) 、含硫氨基酸的脱硫、羟基氨基酸的代谢和氨基酸的脱水等。六生物素生物素(维生素 B7)为含硫维生素,其结构可视为由尿素与硫戊烷环结合而成,并有一个 C5 酸枝链。尿素环上的一个 N 可与 CO2 结合。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 CO2

    注意事项

    本文(生物化学精要.doc)为本站会员(量子立学)主动上传,考研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考研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1111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8 kaoyanwenku.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9915号-2

    x